当前位置:首页> 民生民情
文物中的一带一路情缘
来源:西部法治在线 发布时间:2021-10-05 19:53:24 111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文物发掘、研究以及保护工作上合作成果不断,书写了文明交流的美好篇章。

  回顾历史,加强沟通交流

  莫斯科市中心的红场和马涅什广场之间,矗立着一片赭红色建筑群,这是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所在地。从花瓶形状的茶壶到装运茶叶的箱子,从丝绸制成的服饰到中国帆船造型的墨水台……博物馆里的丰富藏品,述说着古丝绸之路上贸易往来与文明交流的盛况。

  该博物馆考古部高级研究员纳塔利娅·希什林娜向记者介绍,博物馆考古部珍藏着从公元8世纪至14世纪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独特布匹,这是古丝绸之路连接起古代中国和伏尔加河沿岸地区的见证。

  具有代表性的是出土于13世纪的古代服饰,包括两件长袍以及一些女性使用的头饰、护身符和皮靴等。在俄罗斯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考古人员对这些文物进行了全面研究,并还原了更多历史背景。该博物馆科研人员编写的服饰研究报告写道:“长袍是用昂贵的中国布匹做成的。中国布匹沿着丝绸之路到达伏尔加河沿岸地区,服饰上的龟、鱼和鹤等中国传统图案象征健康、长寿、富足。”

  希什林娜介绍,该博物馆的草原考古队在俄罗斯罗斯托夫地区进行考古发现,一处中世纪游牧民的墓葬里有用中国丝绸做成的布匹的碎片。“这再次表明,历史上人们沿着丝绸之路开展跨境贸易,布匹贸易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和税收,丝绸、棉织物等是主要的流通商品。”

  古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在艺术及技术方面融合互鉴。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再次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近年来,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积极合作办展。希什林娜说:“保存了成百上千年的文化遗产展示了古代文明往来的面貌。这启示我们,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可以在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加强交流沟通、促进共同发展,保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遗址发掘,延续传统友好

  红海之滨,沙漠之下,一段古老的丝路记忆正在被唤醒。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角的塞林港,曾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繁华贸易港。时间流逝,塞林港遗址逐渐被流沙掩埋,消失于历史长河。

  2016年,中国和沙特签署《中国—沙特塞林港考古合作协议书》,决定联合开展塞林港遗址考古。2018年起,中沙两国组织联合考古队开展调查与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我们在遗址的多个地点发现中国宋元时期的白瓷与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片,这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沙方考古队员麦迪表示,这些发现展示了红海地区与中国之间往来的悠久历史。

  塞林港所在的红海地区,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交通要道。阿拉伯文献记载,公元9世纪至13世纪是塞林港最为繁荣的时期,经海路而来的朝圣者和商人在此登陆。中国史料中,元代航海家汪大渊曾两次从海路抵达中东地区,在其《岛夷志略》中记录下当地风土人情。公元15世纪,明朝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船队停靠塞林港后,用瓷器、金银、丝绸、茶叶和铁器等与当地居民交换特产和礼物。随行翻译将所见所闻录于所著《瀛涯胜览》中。

  “船队所携带物品清单中即有‘磁器’一项,汪大渊也目睹了中国瓷器在红海地区市场上销售的情景。这些都与中沙考古队在塞林港发现中国瓷器所呼应。”联合考古队中方领队、时任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说,所发现的实证显示,至迟到元明时期,中国瓷器已经行销于红海地区。

  “塞林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也是联系阿中文明的重要纽带。如今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下,阿中世代友好还在延续。”麦迪说,沙中联合考古队工作对认识两国人民传统友好有重要意义,也将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文交流。“红海沿岸还有多处珍贵的历史遗迹,希望在完成塞林港的发掘工作后,我们与中国朋友到沙特更多的考古地点开展合作。”

  合作研究,联手解码历史

  今年4月至7月,《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中国销往欧洲纹章瓷器精品展》在国家海洋博物馆展出。一件件华美瑰丽、兼具中西文化特色的瓷器,讲述着中国瓷器经由古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的历史。近年来,在中外考古人员的通力合作下,有关瓷器的研究发现不断刷新着人们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

  2016年,故宫博物院与英国杜伦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就中东、欧洲以及印度洋地区的考古以及该地区出土的中国瓷器等文物资料进行合作研究。几年来,在中国、印度、阿联酋等地区的遗址,双方团队多次联合进行考古发掘和文物整理工作。2019年,中英联合考古团队整理了10余件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陶瓷残片,它们出土于西班牙萨拉戈萨、阿尔梅里亚和巴伦西亚等地。杜伦大学考古系教授克里斯·杰拉德介绍,这一重大发现从物质文化角度证明,早在唐代,中国与地中海地区就有丰富的文化与经济交流,改变了欧中陶瓷贸易始于明代的传统观点,为人们重新理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线索。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英考古研究合作通过线上方式继续进行。今年6月26日至27日,故宫博物院与杜伦大学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来自中英法三国的学者介绍了最新研究成果。杜伦大学考古系德里克·康奈特博士表示,从非洲、波斯湾到印度,印度洋沿岸的每一处遗址中几乎都发现了中国陶瓷的存在。这是考古学上非常重要的现象,需要中西方学者共同合作研究。英方与中国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机构合作,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视角和成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在古代印度洋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康奈特说:“丝绸之路将各国研究者联系在一起,我们在工作中建立了情谊,多了不少好朋友、好伙伴。”

  (本报莫斯科、开罗、伦敦、北京电)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05日 03 版)


责任编辑:人民网-人民日报
视频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