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中国银保监会再次对“代理退保”风险公开提示。此前,据不完全统计,银保监会和各地监管机构针对“代理退保”相关风险的提示已经超过50次之多。显然,“代理退保”已经成为危害保险业健康发展的巨大隐患。
所谓代理退保,简单来说,就是保险消费者让第三方(机构或个人)以自己的名义去办理退保。退保本来是消费者在保险投资中的一种正常行为,近年来却成了一些不法分子的敛财工具。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恶意代理退保不再是偶发现象,产品类型则涵盖从分红险、万能险,到健康险、重疾险、意外险等各类险种,甚至涉及贷款保证保险,打击非法代理退保正在成为保险监管的重要领域。今年7月,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有关工作的通知》,将“误导或怂恿保险客户非正常退保”纳入保险业扫黑范畴。
但代理退保这种非法活动较为隐蔽,不法分子往往冒充监管部门、法律工作者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以“与监管部门合作”“有内部资源”等名义,通过电话、微信、网络等方式谎称可办理全额退保、逃废债务、修复征信等。骗取消费者信任后,打着“代理维权”的幌子,用编造事实、提供虚假信息等手段进行恶意投诉,达到退保索取佣金的目的。
对监管机构来说,打击代理退保存在取证难、定性难等客观问题,对代理退保的打击力度一时难以快速提高,更多的是在风险提示上。对此,建议监管层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将代理退保的风险广而告之。这个过程客观上会促进社会保险意识的整体提升,对监管效率的提高也会产生促进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有消息称,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人身保险专业委员会成立了防范“代理退保”风险专项工作组,目前正在开展相关调研。焦点集中在代理退保产业链的运作流程,建立打击防范代理退保行业协作机制等。可以预期监管机构在充分调研后还会有更进一步的动作。
不过,要遏制住代理退保这种不法现象的蔓延,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大做强保险行业本身,让更多的人认同保险,提高保险消费的意愿。具体到行业经营上,首先要解决前端的销售误导,这是退保发生最直观的根源。保险代理人需要给消费者讲清讲透不同保险产品在条款设计、收益分配、费用扣除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尤其是对有理财属性的保险产品。当消费者在充分了解、充分比对后才明明白白地投保,退保风险自然会降低很多。其次后端的客户服务和理赔也要同步高效配合,重点关注每一个可能出现退保的环节,并及时化解风险。其三要利用保险科技更智能地管控风险。比如可以在保护好消费者权益和规范好保险销售行为的前提下,运用新技术为保险销售提供更多可回溯手段,让代理退保无空可钻,彻底斩断代理退保的黑手。
时间:3月10日9时简介:3月10日(星期日)上...[详细]
陕西传媒网讯(记者陈燕)2月3日,陕...[详细]
人民法制报河南讯(本报杨斌周印/图通...[详细]
女兵是世界各国阅兵式上的“靓丽风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