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文化
精品评论:真情感人质朴动人 一一漫谈陕西青年作家刘建志散文
来源:西部发展资讯 发布时间:2021-03-04 20:45:06 加载中...

                                                                                                            作者:马有常


         在朴素的语言中流淌着朴素的感情,构成刘建志散文质朴的风格。1.jpg

                                                                                           青年作家刘建志


        窑洞是作者几代人生活的根系,除了冬暖夏凉的特点,它沉淀着农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今天,我们虽然生活在新时代,窑洞那淳朴的泥土香芳使人怀恋,那原生态的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读他的《窑洞记忆》,我眼前立时浮现出大西北的山峁,沟壑,浮现出土墙,窑洞,袅袅炊烟。一方乡土一份情,我们告别了窑洞,其实丢失了一种高维度的养分,弃离了人类必要的文化资源。恰在楼房热潮中,窑洞学已成为科学的聚焦,经验源于实践的结果,为此提升了我自豪感,先辈们早有地质学家的智慧,医学家的预见性,才有四千多年的窑洞史,其中积蕴着大量的建筑学。于是,窑洞成为学问的结构,艺术上的大观,定格在我心灵深处而反升为热。那种文化生命显然富有活力,而有健康性,耐久性。白鹿原上的窑洞白鹿原上的窑洞


        当窑洞从不同的角度走向文学,它充满人格化的感情,牵动了许许多多的乡愁,诚然,它的学问气太有张力,成为活在文学中的魅力,扩散与社会,有人把生活的精力投入到窑洞里,这不是新潮时热,因为有益的事物不能因历史悠久而失去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刘建志没有工笔刻画,用朴素的文字记下它的岁月风尘。


        散文只有脱去贵族气的真实尤能动人,即时贫瘠的山沟寸草不生,且有它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只要我们与它产生正当的文化关系。


         “我”的母亲为了父亲和他人打官司,忍痛割爱,卖掉娘家母亲传给他的银手镯,作为费用,伸张了正义,是家庭有了生机,一位贤妻良母的真诚使人可亲可敬。然而,这件事像烙在 “我”的心上。今天想起母亲和她的心爱之物,仿佛欠下母亲一笔还不清的债务而内疚,成为他心里不能愈合的伤痕。才产生了《母亲那对银手镯》。


2013年5月25日与著名评论家方越老师、陕西文学创作研究会会长雷乐长老师合影留念2013年5月25日与著名评论家方越老师、陕西文学创作研究会会长雷乐长老师合影留念


        作品通篇朴实,而感情的波澜跌宕起伏,你仔细品评,令人肝肠寸断,意味绵缠不绝。


        母亲在他心中永远是温暖的襁褓,似乌云遮不住的太阳,亦如流不尽的河水。“母亲走时总忘不了叮嘱我们,妈去拾稻子,不要给别人说。“我”知道母亲拾稻子是背着队里干部做的事。”(《拾稻子》)。


         70年代农村生活困难时期,“我”的母亲每逢秋收季节,和村里相好的妇女们结伴走下白鹿原,在川道地理拾取收割时撒下的稻子。这事做起来很苦,常是偷着干的,有时被看管者发现遭辱骂,驱赶,母亲只有忍受。


        “如今,每回想起拾稻子的事,“我”心里总是念念不忘,因为“我”吃过母亲拾来的稻子,那滋味今生今世难忘。”(《拾稻子.》)

2014年4月26日陕西网采风团赴华阳古镇三台寺留念2014年4月26日陕西网采风团赴华阳古镇三台寺留念


        生活道路上风霜雪雨中,母亲为了一家人吃苦受辱,使家里常常骀荡着春风,诚然,在作者心里,世界上有母亲的地方就有温暖,就有家园。刘建志两篇散文是吟咏母亲的摇篮曲。


        一个人价值观体现在生活中的为人处事,社会作为,也体现在与自然界的一物一景之间的文化关系。当我触电时大叔舍身救助,他不记曾与父亲发生的矛盾纠纷,关键时已无个人恩怨。大叔父的人生价值终为突出,且在作者心中形象高于父亲。因此,他的《大叔父》有穿透力,传统文化的血液,滋养着一个富有正义的人格。


       一位成功的老师永远是人生的一面镜子,一位成名的老师永远是一部人生的教科书。也成为学生深刻的铭记,终生的受益。作为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应该像老师一样。《熊老师记忆》就显得厚重,也是“我”与老师人格的写照。


        一个人无论在任何事业上有多英明,卓越,唯有从师才成就了你。即时你骄傲,谦虚,你出世并非为一代天骄,这是一个简单的规律。写熊老师的散文可读性强,有真实的感染力。也突出了作者的“三观”。


流逝的时光不能重来,儿时一物一景是他最新的记忆,那每一天都是阳光下的灿烂,即时苦难的日子今天想起来也是现实的乌托邦。


        那石碾子滚动着历史的年轮,它是古老的行程,它沉载着文化使命,刻写着人世沧桑,不能说它朴拙,古老,它的时代决定它的成就。时下,我们生活在电子网络时代,未必是一种文化的幸逢,文明的所遇,我们的缺失大于自己的优存。《石碾子》也古也新。


2016年4月5日在革命公园接受陕西电视台影视频道采访2016年4月5日在革命公园接受陕西电视台影视频道采访


        怀恋着往昔向前行走,你才发现真正的“我”已损失了许多,你的拥有难留住你的需要,不要说消失的事物已为古老,要审视自己是否在沦陷与世俗中。


        儿时是一副画境,可惜你不是画中的人了。当你发现岁月改变了体态,一切的拥有已不现实,儿时的苦难是完好的幸福。最刻骨铭心的是什么?最想找回浓浓的清苦。


        读了《野酸枣》使我怦然心动,那种酸楚为什么是无限之乐!我多想重归童年寻访拾酸枣的岁月,回头无路,我不想回答的哲学课题必须要面对了,它不要我辜负时光,蹉跎岁月。


        刘建志笔下乡风民俗,山川物象,颇有生活气息,白鹿塬上自然风光突出塬上的地方特色,塬下川道突出关中景象,《六十里长的鲸鱼沟》等作品如一副副速写,地域风物,让人想往。

2.jpg

2016年10月11日参加陕西省作协《文学陕军》微信公众号发布会


        他的散文情衷于事物,而一往情深,以诚动人,他以笔记式的文体开垦着一方乡土,挖掘民俗文化根系。以叙述见长,笔笔满含情愫,构成他散文的特点。


        散文在一滴露珠上可展开一片广阔的世界,在无垠的戈壁上可浓缩一颗珍珠的启迪,在随意的枯枝中发人深省。刘建志若从文字上再讲究些,语言更有力度,再进一步开拓散文必要的意境,打造出雅俗共赏,然后,增添些文化的主导思想,提升散文的文学品位,或许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8eaaaa05ly1go752xt897j20m80ffqsb.jpg

                                                               刘建志2012年度荣获西部文学十大散文家荣誉称号


        读完他的作品,我为自己认识事物的局限而自卑自喟,别人能攀的山峰不一定我能高攀,别人行走的路不一定我能行走。文学的道路是走不完的路,我曾因为痴迷而自己和自己产生互斥。人生路上每一个景点,每一段辉煌是文学经营的制高点,事业的成功何曾不是文学的开拓力,我也曾为文学而凄迷,文学的任务是黑色,晦涩的故作高深?还是开辟绿色的原野?文学发展何去何从?


        我责备自己跌落与低谷却徘徊在纯文学的领地,因为文学的“山头”,“流派”太庞杂了,且流于自以为是,自圆其说,自命不凡,或不好说,达有口难说的程度。故读刘建志的散文,产生的观点属井底之见,不可能为定论,唯有汲取广大读者共同的卓识方可从事。

 

 

      作者简介:3.jpg


        马有常,甘肃,回族作家,上世纪80年代发表文学作品。写有散文,评论,诗歌等作品300多万字。出版散文集《风雨春秋》


                                                    (本文个别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声明删除〉


责任编辑:管理员
视频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