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民情
天使迎回三万新生儿,自己却被网暴而跳楼!
来源:西部法治在线 司马君 发布时间:2025-08-15 20:52:26 加载中...

2025年8月1日晚上8点38分,河南省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57岁的邵医生,从医院门诊楼四楼纵身跃下。这位亲手迎接过三万新生命的妇产科专家,最终被一场持续数月的网络暴力风暴,推向了生命的终点。


001.png


她的离去,揭开了网络暴力的残酷真相:网络并非虚拟空间的喧嚣,而是能夺命的现实凶器。


一、血色终局:一个完美主义者的绝望崩塌


邵医生生命的最后一天,浓缩了她多年来的重压与最后的挣扎:

清晨7点:她给挚友吴麦麦打电话,前一晚她们刚聊过网暴的困扰。朋友劝她“回家看孙子”,她回应“没事儿”。

上午9点:她回复朋友教她投诉网暴的信息,语气平静。随后,她完成了6台手术——这甚至不算她最忙的日子,她曾一天做过11台手术。

中午:她愤怒地打电话给丈夫张力,抱怨他“一点忙都帮不上”,并告知下午要去派出所报案——这已是她连续第三天前往派出所。

下午2点半:医院为她与三起医疗纠纷当事人开会,并发出律师函。

下午3点多:她突然给丈夫转账,语气恍惚地提到“写好了遗书,不能饶了他们”。丈夫立刻警觉,请同事看护她。

傍晚:她如常与儿子视频,看了孙子孙女,表现得“很平静”。随后,她告诉同事想“下去走走”。

晚上8点38分:她在门诊楼四楼,站上凳子,翻越栏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她的房间——那个堆满手术服、冰箱里还有母亲包的饺子的“家”——只留下一封手写遗书。遗书中,她详述了压垮她的三起医疗纠纷始末,并特意提到一位她牵挂的直肠阴道瘘患者。对工作近乎偏执的完美追求(“她其实是想修补得更完美”),与网络上汹涌的恶意诋毁,构成了撕裂她生命的巨大张力。


7161a61f-f694-4a47-babf-35897b173d83.png


二、网暴利刃:持续数月的系统性围猎


邵医生遭遇的,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场由三起医疗纠纷当事人及家属发起的、跨平台(抖音、B站、小红书等)、长达数月的系统性网络攻击。据抖音平台后续核查通报:


疑似相关方的15个账号,在四个时间段(2024年12月至2025年8月1日)内,发布了89条与医疗纠纷相关视频及962条相关评论


内容核心是:讲述(或歪曲)个人就医经历、表达维权诉求、直接指责或攻击医院及邵医生个人


攻击手段极其恶劣:

歪曲事实,专业诋毁将羊水栓塞抢救后必要的子宫切除,污蔑为“医生想多挣钱导致”;将邵医生关于子宫脱垂的学术论文,歪曲为“喜欢摘子宫”。

人肉曝光,煽动攻击:公开邵医生的姓名、单位、抖音账号名,鼓动“送她上热门”。

人格侮辱,恶意定性:称其为“魔”、“不沾嫌(能力不行)”、“发生过六起这样的事情了”。

蓄意关联,扩大伤害:在网友咨询周口产科医院的帖子下,反复植入针对邵医生和周口六院的负面指控,直接影响潜在患者选择(如预产期准妈妈木木因此放弃选择该院)。


尽管平台处置了部分内容(如邵医生账号下有51条攻击评论当日或次日被处置,另有76条视频和457条评论因违规被处置),但仍有大量攻击性内容(如13条视频、505条评论)如同跗骨之蛆,持续存在、发酵,精准刺向这位视声誉为生命的医者。丈夫张力回忆,这半年多,妻子常在深夜哭泣,多次表示“实在受不了了”。


a96414d6-10bf-4186-aea3-35a6e2281935.png


三、完美医者与无助受害者:撕裂的双重镜像


邵医生绝非弱者。她是:

生命的守护神:30多年接生3万新生儿,一天做过11台手术,曾在元旦历经20多小时抢救羊水栓塞产妇直至虚脱。患者评价她“负责任”、“让人安心”,会为流泪的产妇盖好被子说“辛苦了”。

事业的殉道者:常年以医院为家,很少逛街,吃饭中途常被手术电话叫走。颈椎手术休养不足10天就戴颈托返岗。她说:“穿上白大褂,救死扶伤就是第一位。”她的微信头像,是手托新生儿的瞬间。

追求完美的理想者:遗书中仍牵挂想“修补得更完美”的患者。


2ffcb70d-83e5-46fa-855d-bc9e9eb92a5a.png


然而,正是这份对职业声誉近乎苛刻的珍视,让她在系统性、持续性的网络诋毁面前,显得尤为脆弱和无助:


医院支持有限:尽管院方表示纠纷已进入法律程序并发出律师函,但在网暴发酵过程中,未能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舆论危机干预。

法律救济滞后:邵医生及家人多次报警、联系平台、甚至试图通过对方单位沟通,但效果甚微。锁定施暴者、固定证据、证明网暴与精神伤害的因果链,困难重重。

平台防护失效:虽有处置,但未能有效阻断攻击内容的反复出现和跨平台传播,对身处风暴中心的个体缺乏主动保护和预警机制。

社会支持缺位:正如一位医务社工教授所言,“医生和患者双方都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


“希望世界上不再有网暴”——这是邵医生坠楼前最后一条视频中的泣血祈求。她红着眼睛问网友:“觉得我怎么样?是不是一个特别坏的医生?”这句最后的发问,是对所有看客最锥心的拷问:在真相未明之前,我们是否也曾被情绪裹挟,成了无声的帮凶?


72b76931-eb8d-428b-9a9a-80e4922d4971.png


四、血色警示:拒绝让下一个“邵医生”成为代价


邵医生之死,是网络暴力最极致的恶果。它警示我们:


网暴可以杀人,必须入刑重典!组织煽动、捏造事实诽谤、人肉搜索、持续性侮辱骚扰并直接导致受害者自杀的网络暴力行为,必须依法从严惩处,追究主要煽动者和施暴者的刑事责任。必须显著降低受害者维权门槛,强制平台高效配合司法机关锁定施暴者。


平台守土有责,人命大于流量!平台必须建立针对高危网暴(如集中辱骂、人肉搜索、扬言自杀)的实时监测和秒级干预机制。对身处风暴中心的个体,应有主动预警和保护措施。推送机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遏制而非放大恶意。


健全支持体系,医者非孤岛!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完善的医务人员心理支持和危机干预机制。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应让专业部门(医务科、医调委、法律顾问)站在前线,避免医生直接承受患者情绪化对抗。畅通、高效的官方纠纷解决和信息公开渠道至关重要。


公众理性审慎,键盘非凶器!每一次转发、评论,都可能成为压垮生命的稻草。面对冲突信息,尤其是医疗等专业领域事件,务必牢记“未知全貌,不予置评”。在点击前,停顿三思:信息来源可靠吗?我的情绪是否被煽动?真正的正义感,应基于事实与程序正义,而非盲目的情绪宣泄。


邵医生用生命托起了三万个新生命,却托不住自己坠落的躯体和被网暴碾碎的尊严。她的血,不能只换来一声叹息。唯有以最坚定的法律利剑、最尽责的平台担当、最完善的保护机制,以及全社会对网络暴力的零容忍,才能驱散这嗜血的阴霾。


编后语:本篇不仅是为了告慰邵医生的在天之灵,更是为了守护每一位在屏幕前、在岗位上的普通人——因为下一个被网暴吞噬的,可能是任何人(包括你、我、他)。守护网络空间的清朗与善意,就是守护我们每个人生命尊严的最后防线。


2025年8月12日写于西安


参考资料:网易新闻 网暴之下,邵医生的最后一天 https://c.m.163.com/news/a/K6LRBA6R0512D3VJ.html?spss=newsapp&spsnuid=NCfqJo9IMMX2KgEDJTcKcY5NsCgixMPXgrvYYvr8Ba8%3D


责任编辑:司马君
视频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