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8月2日,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丰收村举办的“金融夜校”课堂(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陕西农村报记者 赖雅芬
时下,不少年轻人正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方式打开自己的夜生活。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把一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虽然累,但却乐在其中。他们选择“充电”的地方,就是夜校。
殊不知,在陕西各地的农村,广大农民早就赶起了“夜校”的时髦。他们在农忙时扛起锄头、开着机器下地干活,在干活之余、闲暇之时则拿起书本,摇身一变成为“在校生”,用知识和技能不断武装自己。
夜校“出圈”
现在的年轻人,流行上夜校。现在的“村里人”,其实早已成为夜校的常客,而且不花一分一文,就能享受到丰盛的“精神大餐”。
11月29日傍晚,天刚擦黑。延安市志丹县杏河镇牛寨村一处庭院外的石墩旁,村民张珍梅和几个姐妹坐在一起打理着刚收回来的玉米。抬头看见那辆熟悉的小车开了过来,她激动地说:“何法官来了!”
“何法官”叫何海燕,是志丹县人民法院杏河法庭庭长。她一来,牛寨村的村民就知道,村里的“新时代夜校”又要开课了。三两下把玉米拿篷布盖好,张珍梅急忙往村里的活动室走去,还自言自语道:“去晚了好座位就没了。”
同一时间,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的一家豆腐脑店铺前,73岁的店主曹培峰刚刚送走了最后一拨客人。虽然忙活了一天,但他把小店打扫完后没有回家休息,而是赶去参加村里的夜校学习。
当天的课程是曹培峰最爱的英语。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对这一陌生的语言充满好奇:“学这不为别的,就为了外国人和咱打招呼时,能自如地对答几句。”
几百公里外的商洛市镇安县青铜关镇丰收村,烤烟种植大户张富宏把地里的活儿“扫尾”后,又拿出账本翻了起来。
43亩烤烟刨去成本,净落十几万元!张富宏心里美滋滋的,当下就在心里盘算起来:开春后,再包上些坡地,多栽些烤烟。
就在他想得入迷时,村里的大喇叭响了:“各位村民请注意,今晚七点半,‘金融夜校’要讲覆膜烤烟栽植管理技术,来的是县上的专家,有兴趣的村民可以来听一下。”
大喇叭一吆喝,张富宏立马坐不住了。他把账本一合,麻溜地从床上下来,风风火火地出了门。
进入冬季,地里的活少了,老百姓的闲时间多了,夜校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一个好去处。农民夜校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流行。这一极具年代感的产物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农户的“知识储备点”和“技能加油站”,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引领了农户业余生活新风尚。
如今,夜幕下的课堂正在全省各地持续开课。大伙儿听理论、学技术、聊产业,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夜校为啥火
张珍梅紧赶慢赶,总算抢到了前排的座位。10来分钟后,村里小活动室已经坐满了人。几位来晚的村民一脸遗憾,只好站在最后一排。张珍梅打趣道:“谁让你们脚下不麻利,啥事能有听课重要!”
说说笑笑间,上课时间到了。何海燕刚坐定,就有人举手提问。
“何法官,我有几笔欠款追不回来,只知道对方的小名和电话,这事咋解决?”
“何庭长,熟人借钱用不用打欠条?要是不打的话,人家借了不还咋办?”
……
课堂上,何海燕将借贷纠纷中的现实案例和法律知识相结合,耐心解答村民提出的问题。精彩实用的案例、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原本晦涩难懂的法律课变得轻松易懂。
“以前提起上课、学习,好多人打心里排斥。现在不一样了,大伙都主动来、抢着来,课堂场场都爆满。”志丹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主任高昀说,夜校这么受欢迎,最关键就是能帮农民切切实实地解决问题。
虽然叫夜校,但课却并不只开在晚上。田间地头、小区院坝、工厂车间,农民在哪儿,课堂就在哪儿;夜校的课内容丰富多样,政策理论、文明新风、种养技术,农民想听啥,夜校就安排啥。
冬日的茶山,绿意正浓。安康市紫阳县蒿坪镇金石村的一片茶园里,欢声笑语不断。几十位村民围着县茶叶发展中心专家邱红英,一边听讲解,一边上手操练。
“这个季节剪枝,得把弱枝、枯枝和病虫枝先剪掉,来年茶树才能长得更好。”一株半人高的茶树旁,邱红英从施基肥、树体修剪、病虫害防治到冬季防冻技巧,一样一样地答疑解惑。
这是金石村第一期农民夜校的授课现场,300多位村民聚在一起,听专家“传经送宝”。“务茶园是个技术活,每个环节都有窍道。专家讲的都是‘干货’,实用得很。”村民乔正民挤在人群中,伸着脖子朝前看,“这种授课方式好,一听就明白,大家都喜欢,比坐在教室光听‘干条条’强多了。”
就像乔正民所说:“不管搞啥培训,只要搬到地头,用群众的话讲群众的事,就冷不了场。”而在高昀看来,事实上,农民夜校虽然叫“校”,但是没有固定地点、没有固定老师,更没有固定教材。农民需要啥就讲啥,需要在哪里讲就在哪里讲。内容丰富的课程,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真正契合了群众的实际需求。
夜校给农民带来了啥
“点餐式”授课,互动型“加餐”。在农民夜校,村民学到的技术和知识越来越多,精神面貌越来越好,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被激活了。
“能有这么好的收成,想都不敢想。”张富宏之前种了5亩烤烟,由于管护不到位,基本上年年亏钱,“以前不懂技术,从种到收全凭运气。遇上旱涝年,一年就算白干了。”
自从上了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派驻丰收村的驻村工作队举办的“金融夜校”后,老张有了底气:“从手机银行、养老缴费咋操作,到大田玉米、地膜烤烟咋管理,这些农民关心的事儿,夜校都给讲。”
头一回听课学到的知识,张富宏回去后“消化”了好几天。他寻思来寻思去,觉得烤烟是个好营生,不但不能丢,还得把规模再扩大些。
可是,钱在哪儿?缺水问题咋办?揣摩到张富宏的心思,驻村工作队队员黄涛找上了门:“老张,你只管放心干,其他问题我来解决。”黄涛和同事争取资金为村上修建了蓄水池,又请来农业种植专家在“金融夜校”给村民讲解技术。不光如此,他还给老张办理了贴息的“脱贫巩固贷”。这下,老张的后顾之忧全解决了。
后来,张富宏把附近的坡地全包下来,种上了地膜烤烟。在这期间,村里的“金融夜校”又开了几次课。哪怕正在地里干着活,只要喇叭一响,老张都会把锄头一撂,搬个小马扎跑到村部来当学生。
接地气的农民夜校持续收获高人气。在这里,村民坐得住、听得进、能用上,不光脑袋“富”了,口袋也鼓了。
“咱这夜校给我办大事了。如果不来听课,我那些钱早就打水漂了。”自打听了一次民间借贷法律知识讲座,要回了辛苦攒下的1万元后,张珍梅就成了夜校的忠实“粉丝”。只要开课,她就一堂都不落。
“来我们这儿的外国游客多得很,原先人家问个啥,我吭哧半天都蹦不出一个词。学了一段时间后,咱也能和外国游客简单对话了。”曹培峰说,如今,他变得越来越自信。现在,老曹见了外国人一点儿也不怵,还会主动推销自家的豆腐脑。
曹培峰说,农民需要啥,夜校就讲啥。群众“点餐”,夜校“掌勺”,既有针对性,又有实用性,咋能不受欢迎。
随着各地夜校持续开讲,广大农户的夜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